目录Content
第1节:一、曹操的灰色记忆(1) 第2节:一、曹操的灰色记忆(2) 第3节:一、曹操的灰色记忆(3) 第4节:二、曹操祖父--大长秋曹腾(1) 第5节:二、曹操祖父--大长秋曹腾(2) 第6节:三、曹家的靠山倒了(1) 第7节:三、曹家的靠山倒了(2) 第8节:三、曹家的靠山倒了(3) 第9节:三、曹家的靠山倒了(4) 第10节:四、在清算中侥幸漏网(1) 第11节:四、在清算中侥幸漏网(2) 第12节:四、在清算中侥幸漏网(3) 第13节:五、至亲之家夏侯氏(1) 第14节:五、至亲之家夏侯氏(2) 第15节:六、曹氏接班人(1) 第16节:六、曹氏接班人(2) 第17节:一、乱世激流(1) 第18节:一、乱世激流(2) 第19节:一、乱世激流(3) 第20节:二、不安分的太学生(1) 第21节:二、不安分的太学生(2) 第22节:二、不安分的太学生(3) 第23节:三、成为政坛新锐(1) 第24节:三、成为政坛新锐(2) 第25节:四、遭遇短暂挫折(1) 第26节:四、遭遇短暂挫折(2) 第27节:四、遭遇短暂挫折(3) 第28节:五、涡水结缘(1) 第29节:五、涡水结缘(2) 第30节:六、来到天子身边(1) 第31节:六、来到天子身边(2) 第32节:六、来到天子身边(3) 第33节:七、后宫里浴血争宠(1) 第34节:七、后宫里浴血争宠(2) 第35节:一、太平道要造反(1) 第36节:一、太平道要造反(2) 第37节:一、太平道要造反(3) 第38节:二、精挑细选好日子(1) 第39节:二、精挑细选好日子(2) 第40节:二、精挑细选好日子(3) 第41节:三、灵帝的讨伐兵团(1) 第42节:三、灵帝的讨伐兵团(2) 第43节:三、灵帝的讨伐兵团(3) 第44节:四、也是一个兵(1) 第45节:四、也是一个兵(2) 第46节:五、长社的大火(1) 第47节:五、长社的大火(2) 第48节:五、长社的大火(3) 第49节:六、群雄初亮相(1) 第50节:六、群雄初亮相(2) 第51节:六、群雄初亮相(3) 第52节:六、群雄初亮相(4) 第53节:一、济南国来了位年轻领导(1) 第54节:一、济南国来了位年轻领导(2) 第55节:一、济南国来了位年轻领导(3) 第56节:二、刚过三十岁就心灰意冷了(1) 第57节:二、刚过三十岁就心灰意冷了(2) 第58节:二、刚过三十岁就心灰意冷了(3) 第59节:三、一群"奔走之友"(1) 第60节:三、一群"奔走之友"(2) 第61节:三、一群"奔走之友"(3) 第62节:四、政变未遂(1) 第63节:四、政变未遂(2) 第64节:五、帝国的新军(1) 第65节:五、帝国的新军(2) 第66节:六、灵帝的烦恼(1) 第67节:六、灵帝的烦恼(2) 第68节:六、灵帝的烦恼(3) 第69节:七、英雄趁乱而起(1) 第70节:七、英雄趁乱而起(2) 第71节:七、英雄趁乱而起(3)
第1节:一、曹操的灰色记忆(1)
第一章 风中少年
一、曹操的灰色记忆
印象中,曹操是汉魏时代最猛的人、最牛的人,无论武略还是文韬,同时代能超越他的人几乎没有。但是,这个在乱世中崛起的强人,却有着并不美好的童年,而这些似乎与他的家世有点关系。
曹操的父亲叫曹嵩,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,一直在京师洛阳做官。曹操的母亲姓丁,很早就去逝了,提供这个信息的,是曹操本人。
曹操成年后写过一组叫《善哉行》的诗,其中的第二首有以下几句:"自惜身薄祜,夙残罹孤苦。既无三徒教,不闻过庭语。"大意是:母亲很早就去逝了,从来没有慈母的关爱,也没有得到多少严父的训导。
心理学研究表明,单亲家庭的孩子更要给予特别关注,否则他们的性格就容易出现两种缺陷:一种是自卑、嫉妒心强;另外一种是破罐子破摔,性格往往暴躁,有的甚至表现为残忍。
按照这个理论观察曹操的童年,情况就有些不妙。曹操自幼失去亲生母亲,而父亲正忙着在洛阳做官,家里又遭受变故,没有精力管他。尽管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,但缺少亲情关爱,没有严格的管教,极容易形成放纵、随意、不服约束的性格。
而且,曹操从小身体发育很慢,不长个子,相貌平庸,总之一句话,小的时候不是个英俊少年。
曹操成年后,史书上有一句"容貌短小"的记载,但具体身高没有明示。有"民间史学家"推测他身高大约是六尺或七尺。汉代的一尺约为现在的二十三点五厘米,如果以六尺计,是一米四一;如果按七尺计,是一米六四。前一个未免太矮了点,曹操的真实身高,大概应该在一米六上下。拿破仑的身高是一米五八,这两个伟人在身高上有相似的特征。
在汉末官场和社交界,长得英俊潇洒、身材高大是一张体面的名片,如果相貌和身高上有缺陷,则会在竞争中吃亏。
少年时期的曹操,有几件事后来流传甚广。
大约在他十岁左右,有一天下午他不好好学习,偷偷溜出来跑到附近的涡河里游泳。意外发生了,水里冒出来一个怪物,史书上说这个怪物叫"蛟",它向曹操袭来。
对于蛟这种怪物,《说文解字》说它是"龙之属也",是一种没有长角的龙。但大家都知道龙其实是不存在的,所谓蛟其实是一种鳄鱼。亳州的河道里现在肯定没有鳄鱼了,全世界的鳄鱼大都集中到亚马逊河晒太阳去了。但那个时候,这种吓人的怪物在涡河里时有出没。
面对这吓人的怪物,曹操不慌不忙,"自水奋击,蛟乃潜退"。不仅如此,事后他心不惊、胆不颤,又继续在水里玩了一会儿,才上岸穿衣服回家,事后她没有对任何人提起。
第2节:一、曹操的灰色记忆(2)
后来,又有人在涡河里发现了鳄鱼出没,大家吓得四散奔退,曹操一点儿都不惧怕,还笑大家胆小。经过追问,他才说出了上次的经历。
这件事被梁朝人刘昭写进了一本叫《幼童传》的书里,这是当时出版的一本儿童教育读物,里面记录了大量神童的故事。
还有一本叫《曹瞞传》的书,是曹操成事以后他的对手孙吴方面组织一帮笔杆子们编写的,尽管也记录了一些史实,但里面到处充满了造谣和诽谤,是抹黑文学的鼻祖。
这本书里记载了曹操小时候的一件事。那时候曹操"好飞鹰走狗,游荡无度",他的叔父,应该是曹瑜、曹炽或曹鼎,很生他的气,经常在曹嵩面前告他的状,结果曹操挨了不少屁股板子。
曹操很不爽,想找个办法报复他叔父一下。这一天,他半路上遇到这个叔父,就装着"败面呐口",就是故意呲牙咧嘴,口吐白沫。叔父很惊讶,问他怎么了,他说:"突然中风了。"他叔父赶忙告诉曹嵩,曹嵩很着急,把曹操叫过来,但这时曹操一切正常,没有异样。曹嵩问:"听你叔父说你中风了,好了吗?"曹操一本正二地说:"没有呀,我好好的,叔父一向不喜欢我,所以不盼着我好。"曹操的计谋居然得逞,以后这个叔父再打他的小报告,曹嵩变得将信将疑起来。
英格兰有个古老的寓言,说小孩子一定不要说谎,不然顺口一说的话迟早会报应上。曹操没有中风胡说自己中风,本是一句顺口的话。但老天好像有意要惩罚他的这句谎言,所以中年以后的曹操果然得了头风的毛病,一直到死都深受其苦。
类似的事还有两件,记录在著名学者刘义庆的《世说新语》一书里。《世说新语》的特点是可读性强、真实性差,这两个故事在真实性方面就很可疑。
一个故事是说,曹操少年时代,不仅"飞鹰走狗",而且还喜欢搞恶作剧,这一回他有了一个同谋,即袁绍。有一次他们玩了回抢新娘的游戏,不是真要抢人家的新娘来霸占,而且一种恶作剧,把人抢过来,然后要点喜糖吃、要点喜酒喝。
他们居然得手,然后原路返回,但天黑路不平,袁绍身手又差,一不小心掉到一个坑里,情急之下袁绍怎么都爬不上来。眼看新郎家的人追过来了,这时曹操急中生智,喊了一声:"小偷在这里!"袁绍一急就从坑里窜了出来。于是两人一起逃脱。
同书另一件事是说,曹操和袁绍这两个好朋友玩崩了(也许是抢新娘事件中曹操把玩笑开大了),袁绍派了一个刺客要刺杀曹操。刺客到了曹操的卧室外,隔着窗户玩了把飞剑,但是低了点,没有刺中。曹操估计下一次刺客会调整角度,剑来得会高一点,于是把身子尽量往下贴,结果剑果然又飞高了。
第3节:一、曹操的灰色记忆(3)
这两个故事说得有绘声绘色,但很不靠谱。曹操出生于155年,袁绍出生于何年史无明载,但通过考证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应该在145年至146年前后,也就是袁绍比曹操大了九至十岁左右。
袁绍十几岁的时候曹操还在玩尿泥,到了曹操能抢新娘的时候袁绍早已经参加工作了(当濮阳县长)。他们虽然在青年时代曾相识于京师洛阳,但上面两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。
所以,裴松之注《三国志》的时候,只录了前面两篇,而放弃了后面两篇。
这四个流转甚远、广为人知的"魏武故事",第一个是儿童文学,第二个是抹黑文学,第三个是民间文学,第四个是传奇文学。如果考究细节,都漏洞百出。但既然是文学一般就会有生活的影子,在不看细节真实性的情况下,这几个故事倒恰当地反映了少年曹操的特点。
这个单亲家庭出身的少年有如下特点:敏感,自卑,胆大,机灵,不安份,总想引人注目。
经验表明,凡是这样的孩子,将来要么成为一个败家子,人见人烦;要么会成为一个有个性、卓尔不群的人,如果又恰逢乱世的话,这样的人更容易出头,运气如果再好一点的话,就有可能成为伟人或英雄。
第4节:二、曹操祖父--大长秋曹腾(1)
二、曹操祖父--大长秋曹腾
曹操在东汉永寿元年(155年)出生于豫州刺史部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),这里位于京师洛阳的西南方向,距洛阳直线距离约五百里。
曹家是当地第一大家族,他们大都集中在县城的东边一带居住。这里是一片宅院群,许多房子都沿涡河而建。对于曹府的位置史书有确切的记载,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里说:"城东有曹太祖旧宅,所在负郭对廛,侧隍临水。"也就是说,曹府背后是城郭和住宅小区,旁边是城壕和涡水。
曹家的兴盛,来自于曹操的爷爷大宦官曹腾。曹腾担任的大长秋品秩为二千石,与外朝的九卿相同,正部长级别,供职于太后的长乐宫,在所有宦官中这是最高职务。
曹腾之所以能担任这个职务,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是太后梁妠已故丈夫、帝国第八任皇帝顺帝刘保的同学。刘志登基前,梁妠已经是皇太后了,一切大政方针都由长乐宫发出,曹腾在皇太后身边当总管,实际上处于帝国权力的中心。
在《后汉书》里有曹腾的传记,篇幅虽小,但作为宦官能够入传,且是以正面形象留存于史册,那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。
根据曹腾传记载,他字季兴,这说明他不是独生子,上面至少还有三个哥哥,叫什么名字已无法考证,但估计他们的字会是伯兴、仲兴和叔兴。
当年,曹腾因为性格"谨厚"被刘保的母亲、摄政的邓太后看中,让他陪当时的太子刘保读书。历史上,靠着这种与未来天子同学加玩伴的关系日后翻云覆雨的大有人在,比如明朝的大太监冯保。
但与冯保比起来,曹腾做事更谨慎和低调,他先后事奉过安帝刘祜、顺帝刘保、冲帝刘柄(刘保的儿子,二岁即位、三岁病死) 、质帝刘缵(骂梁冀跋扈将军的那个)、桓帝刘志,前后三十余年,"未尝有过",这堪称是惊人的纪录,如果把东汉末年所有大宦官的经历都考察一遍的话,就会发现能数十年里成为皇帝、皇后和皇太后身边的红人,又能全身而退的,几乎只有曹腾一例。
这也说明曹腾与梁家的关系不一般,种种迹象表明,他是一个"梁党",否则,不管他多么"谨厚",要想三十余年处于权力中枢而又"未尝有过",那是痴心梦想。事实上,作为主要的政治同盟,曹操是梁冀在宦官队伍中的代言人。
但曹腾很有心机,他虽得梁太后和梁大将军的信任,却没有干过多少欺压人民、为非作歹的坏事,相反还做了不少好事,载于史册的,是说他推荐了不少人才,传记里列举六个人,都是汉末响当当的人物,政界的如延固、虞放,军界的如张温、张奂,学界的如边韶、堂溪隆。曹腾扶持这些人,一方面落得为国举荐英才的美名,同时也是为自己以及后代子孙们铺路。
比如张温、张奂这些人,日后成为帝国军队里元帅级的人物,董卓、孙坚、陶谦、公孙瓒、刘表等都曾是他们的部下,他们在军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视。后来曹操能以文职人员的身份直接进入军界,担任重要军职,很有可能就是得到了他们的相助。
可以说,曹腾的精心布局对于日后成就庞大的曹魏帝国居功甚伟,曹氏一族百年间的繁荣兴盛是曹腾打下的基础。
曹腾与梁氏的亲密关系,在拥立桓帝刘志继位一事就能看出来。本初元年(146年),刘志十五岁,只是一个外藩的县侯。当时,刘志的上一任汉质帝刘缵死了,帝国需要挑选新的接班人。
刘瓒上岗的时候还是个童工,当时只有八岁,这个小朋友很不简单,就是他在朝堂上当着满朝大臣的面指着大将军梁冀说:"此跋扈将军也"。但也就因为这句话,他被梁冀在饼里下药给毒死了。
刘缵死的时候才九岁,自然来不及为帝国准备好下一届接班人。在接下来推选继任者的激烈斗争中,很快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:一派拥戴蠡吾侯刘志,一派拥戴清河王刘蒜。
"拥志派"的代表是辅政的太后梁妠,还有她的哥哥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(大将军)梁冀;"拥蒜派"的代表是太尉李固、司徒胡广、司空赵戒等当朝三公,以及外交部部长(大鸿胪卿)杜乔等一批朝臣。双方势均力敌,梁家兄妹手握大权,实力占上风;李、杜等人占据道德高地,舆论占上风,一时难分高下。
第5节:二、曹操祖父--大长秋曹腾(2)
梁家兄妹力挺刘志有两个原因,一来刘志正要娶了梁太后的妹妹梁莹;二来刘志年龄相对较小,才十五岁,据说有点智商不高,呆头呆脑,傻啦吧唧。而刘蒜血统更纯、更加成熟,贤明有德,在士人中颇有声望,意味着这个人很难以驾驭。
两派据理不让,尤其是李固、杜乔二位,把这件事甚至上升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,争得很凶。"拥志派"眼看有点撑不住,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,梁冀打算妥协。要不是宦官集团的及时介入,东汉帝国第十一任皇帝就该是刘蒜了。
东汉到中期以后,政坛逐渐分化出四股势力:皇帝、外戚、宦官和士人。这四派力量分治天下,当它们势均力敌时,天下就能太平一阵儿,那就是国家的大幸。要是某一派或某两派的联盟突然崛起,那就不得安生,必定斗得腥风血雨。
在这场难分胜负的对抗赛中,曹腾团结了整个宦官集团,使他们旗帜鲜明地站在了"拥志派"一边,使得胜负的天平慢慢向梁家兄妹倾斜。
据史书记载,在梁冀犹豫不决、甚至要让步的当口,曹腾深夜密访梁府,希望梁冀不要妥协,并表示全体宦官同仁都坚决支持梁冀挺刘志。
宦官是一个群体,共同的身世、经历、屈辱感和强烈的追求容易让他们结成牢不可破的同盟,每当大事来临这种同盟将一次次显示出不可思议的力量,此前已然如此,此后还将继续如此。曹腾让梁冀明白,他不是一个人,他后面还有人,他们将全力挺梁冀、挺刘志,这让梁冀顿时感到信心大增。
第二天,朝堂上开会再议此事,梁冀当了回贿选总统曹绲:刀枪往门口一架,拥戴刘志当皇帝的站着走出去,支持刘蒜的躺着抬出去!
对于在道德和舆论方面占有先天优势的士人们,梁冀改变了策略,不再跟他们比谁更道德,而是比谁更流氓,这一下子就扎中了士人们的软肋。士人们不仅流氓不起来,更要命的是往往经不起流氓的恐吓。曹绲胜利了,梁冀也胜利了。
江湖老油条、号称官场"不倒翁"的司徒胡广第一个转变了立场,低下头来唯唯诺诺地说:"唯大将军的命令是从!"胡广的几个得意门生以及赵戒之流,见老师和老前辈带头服软,也都纷纷表态支持刘志。
只有两个人继续坚持,一个是太尉李固,另一个是杜乔,他们还在据理力争,但梁冀不想跟他们再纠缠,看到同意刘志当皇帝的占了压倒性多数,也不需要举手表决,这家伙大喊大叫起来:"散会,散会!"
对刘志来说,公元146年真是一个吉祥年。年初,他老爸老蠡吾侯刘翼死了,他由一个干什么都要被人管、整天点灯熬夜写作业的学生,一下子成了一县之侯的户主,蠡吾县全县的税赋收入都归他支配,想怎么花就怎么花,爱怎么玩就怎么玩。
还没等他放手去潇洒,更大的好事跟着来了,帝国的实际掌门人、令人尊敬和景仰的梁太后,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他小子的名字,主动要把心爱的妹妹梁莹嫁给他。迎接他的仪仗随后到达这个偏僻的北国小县,排场之大,是所有土著居民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的。
刘志到了京城洛阳,此时宫内外两派人马正闹得不可开交,没人顾得上他,把他扔在招待所里。正当他心情郁闷、想找借口打道回府时,门外鼓乐大作、人声鼎沸,帝国最有权势的人物大将军梁冀带着亲王专用的青盖车,亲自把他接进了北宫,坐在了德阳殿里那个传说中的御座上,接受百官的朝贺。
对刘志来说,这简直是盖上十八床被子也捂不出来的春秋大梦!
第6节:三、曹家的靠山倒了(1)
三、曹家的靠山倒了
曹腾是梁冀的政治同盟,梁冀是曹氏家族的靠山,无论曹腾自己是否承认,这都是无法掩饰的事实。
但是,这个靠山在后来却轰然而倒,原因是梁冀这个人过于跋扈了。
"跋扈"这个词是刘缵小朋友首创专门送给梁冀的。一般词典里解释是"专横暴戾",如果分开来看,"跋"有践踏的意思,引申如"跋山涉水";"扈"有皇帝身边随从的意思,引申如"随扈"。"专横暴戾"跋扈一词的抽象解释,形象一点说,就是"践踏皇帝身边的随从"。
刘缵指着梁冀鼻子说这话的时候,想到的可能就是后面的意思。梁冀没有辜负这个光荣称号,因为他连皇帝本人都敢践踏,更不要说皇帝跟前的随从了。
梁氏一门前后封侯的有七人,当上皇后的有三人,出过六个贵人,二个大将军,夫人、女儿封了食邑、册为君的有七人,娶公主为妻的有三人,担任过卿、将、尹、校等正、副部长级高官的多达五十七人!
在他们中间,梁冀无疑是个怪才。根据史书记载,梁冀生得外貌丑陋,双肩像鹞鹰耸着,双眼像豺狼般凶光直射。这个丑八怪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,嗜饮酒、爱女色、擅赌博,斗鸡走狗、驰马射箭、唱下流小曲没有他不会的。大量证据表明,他和他的老婆孙寿还跟黑社会组织有关,是全国最大黑社会组织的头目,经常搞一些绑架、暗杀、打闷棍的勾当。
总之,史书上把梁冀说得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会,对此我常感到怀疑。能把满朝文武治得服服帖帖,而且长达近二十年,没有两把刷子那肯定不行。在治人拢心方面,梁冀自有他的独门绝技,他的手段就是黑白兼用、软硬兼施,遇着文人耍流氓,遇到流氓玩招安。
在梁冀大权独揽的日子里,也会时不时跳出一两个不怕死的硬骨头跟他唱对台戏。有个叫吴树的,被任命为宛县令,上任前照例来梁府辞行。梁冀掌握的黑社会组织在宛县有分部,他手下有好多人在那里混世界,梁冀直接告诉吴树某某人要照顾,某某人出了事只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第7节:三、曹家的靠山倒了(2)
偏偏吴树是个愣头青,到任后专门盯着梁冀说的那些人,一查果然是罪恶累累,于是全部抓起来,一口气杀了几十个。梁冀恼了,但人家办的案子人证物证铁证如山,不好硬来。梁冀于是把吴树调回来,升他做荆州刺史,并在府中为他饯行,结果吴刺史享受了一次质帝刘缵的待遇:被梁冀毒死了。
类似的事史书里还有几件,其原意可能是想说明不管什么时候总会有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人。但是,看完这些材料实在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。反抗梁冀的大多是吴树这样的低级官吏,人们不禁要问:李固哪里去了?杜乔哪里去了?
人间已无李、杜。朝里的公卿这时都成了顺民,都仰梁大将军的鼻息。他们要么被梁冀招安成了打手,要么低眉顺眼看梁冀的眼色行事,大气都不敢出。
在梁冀的黑名单上,最有影响力的人名叫陈授,他的级别要高得多,担任太史令,是个司局级,也就是本朝的史官,司马迁干过的那个工作。
延熹元年(158年)五月二十九日,洛阳发生了日食。每到这时皇帝都要反省反省自己,听取百官进言看哪些方面做得不好,让老天爷怪罪了下来。这本是一个例行的程序,问问听听,也就拉倒了。
偏巧与这事有点职务关系的陈授也是个吴树那样的愤青,对梁大将军飞扬跋扈早有不满,于是上了道奏折,称这次日食发生的原因全在于梁冀(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)。梁冀大怒,让手下的爪牙找个借口把陈授抓起来,杀死在狱中。
如果梁冀知道后世人对他有如此恶劣的评价,甚至连他的长相都要写进史书里糟蹋一番,他一定会后悔杀了陈授这个人。原因很简单:陈授是个史官。
有一段逸事记载在《宋史》里,是讲史官有多牛的。说宋太祖赵匡胤工作之余有个小爱好,喜欢拿弹弓打鸟。有一次,几个大臣宣称有急事求见,宋太祖就召见了,但一听汇报的都是些普通小事,老赵于是很不高兴,批评了几句。其中一个大臣争辩道:"臣以为这些事情不是小事,最少比打鸟更紧急吧。"
老赵一听更恼了,顺手抄起边上的一把斧子,用斧柄打到那个人的嘴,打掉了两颗牙。这位老兄既不害怕,也不喊疼,而是弯着腰满地找牙。牙还真让他找着了,他揣进怀里。老赵骂道:"你揣个牙想干什么,难道还想保留证据告我不成?"
这位被赵匡胤打得满地找牙的老兄不慌不忙地回答说:"臣不会告陛下,但是我要拿给史官看,史官会把这件事情写进史书。"老赵这才醒过神,赶紧道歉,还赏给他一大堆金银布帛进行安慰。
赵匡胤是宋代第一牛人,丰功伟绩梁冀十八辈子加在一起也赶不上。但人家是个聪明人,懂得什么是民意,什么是历史,于是老赵修成了"唐宗宋祖",梁冀成了"跋扈将军"。
第8节:三、曹家的靠山倒了(3)
对刘志来说,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必须伴着这个长相丑陋、说话粗俗又心狠手毒的人,这个人曾经只因一句话就杀了他的前任。在这个人面前,对方是大象,他只是只小蚂蚁,要弄死他甚至不用抬起脚来踩下去,只需要吹口气他就找不着了。
和平元年(150年)初,梁太后因病去逝,这一年刘志十八岁,按理说到了可以亲政的年龄,但梁冀似乎没有这个安排。长妹不在了,梁冀也不着急,因为小妹还是帝宫的女主人。
又过了九年,这个梁皇后也死了,这一下梁冀慌了神,因为一个重大问题摆在了面前:谁来填补后宫女主人留下来的空位?
这个时候皇帝已经二十七八岁,皇帝的身边如果没有了梁家的姑娘,理论上说他这个外戚已经成了"原外戚"或"前外戚"。
梁冀和他老婆孙寿找来找去,最后看中了孙寿舅舅家的女儿,名字叫邓猛。孙寿的舅舅叫梁纪,虽然姓梁,却不是梁冀的同族。梁纪娶了个老婆,史书上说名字叫宣,但不知道是姓还是名,她嫁给梁纪的时候已是二婚,她的前夫叫邓香,早年死了,有两个女儿,长女嫁给了议郎邴尊,次女就是邓猛。
这个邓猛长得很漂亮,梁冀夫妇悄悄把邓猛接到家里,秘密改姓为梁,邓猛就成了梁猛,变身为梁冀的另一个妹妹。这时候邓猛的母亲还健在,她的家住在洛阳城里一个叫延熹里的地方。梁猛被送到宫里,立即引起了刘志的强烈好感,很快便如胶似膝,离不开了。
梁冀、孙寿暗出了口气,危机总算化解了!接下来,就等着梁猛被封皇后,梁冀继续他的外戚生涯,在梁家的族谱上,可以在皇后榜里添上第四个名字了。
可惜,有一个小人物不想让他们的美梦继续做下来,他们的恶梦就要开始了。
要坏梁家好事的人就是那个叫邴尊的议郎,是梁猛的姐夫。作为梁猛货真价实的娘家人,看到梁冀自作主张给自家人改了姓,惹得邴议郎很不痛快。
邴议郎到梁猛的母亲、自己的岳母那里一顿劝说,岳母也表示反对女儿改姓。这件事让梁冀知道了,派了个刺客,就把邴议郎给做了。
梁猛的母亲见女婿遭遇不测,吓得够伧,呆在延熹里自己家里不敢出门。
这天夜里,月黑风高,一个人影窜上梁猛母亲家邻居的屋顶,这个人的目标显然是冲着梁猛母亲而来,但却惊扰了邻居。史书说这位邻居叫袁赦,他发觉后立即擂鼓呐喊,刺客被吓跑,梁猛的母亲吓得半死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袁赦说:要不然我给你找个地方先躲躲吧,那里最安全。
袁赦领梁猛母亲去的地方果然很安全,因为那里是皇宫。原来,袁赦是个宦官,在他的安排下,梁猛的母亲不仅顺利进了宫,